您的位置:首页> 音乐 > 正文

歌唱审美的三个误区 歌剧导演陈蔚告诉你!

2021-09-13 14:25:26 来源:音乐周报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事实上,歌唱这门古老的艺术要发展,就要勇于汲取各种艺术的优势为我所用,为歌唱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歌剧表演教授和歌剧导演,从我个人的创作经验来谈,从戏曲那里学到了写意之美,从话剧那里获得了表演之力。我认为,这些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

今年7月24日至8月4日,我全程参加了由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担任艺术总监并主持的中国声乐人材培养计划——第三届“深圳声乐季”,作为评委在初赛、复赛、决赛中听到了40名学员(中国声乐组、西洋声乐组各20人)在不同阶段演唱的古曲、中外艺术歌曲、古诗词歌曲、民歌、戏曲、曲艺选段、中外歌剧咏叹调等。其间,我参加了中国声乐高峰论坛,讲授了《歌剧表演的方法和人物塑造》为题的大师公开课、《歌唱的表演》示范课和连续5天每天6小时的一对一小课,全方位观摩和了解了当今青年歌唱家的舞台呈现状态;还与星海音乐学院、浙江职业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等旁听课程的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我发现,组委会发布的我的《歌唱的表演》点评小视频被广泛转发,一不小心成了“网红”。我的一对一课堂听课人越来越多,下了课也常常被围追堵截。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歌唱的表演。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歌唱家在舞台上歌唱的时候,怎么才能美?应《音乐周报》的邀请与启发,谈一谈我的观点——歌唱的审美。

歌唱审美的三个误区

据我观察,当今的中国声乐界在歌唱的审美上有三个误区:第一,歌声太甜。第二,服装太艳。第三,表演过浓。

第一,歌声太甜。近几年,我们歌剧舞台或主题音乐会上往往会听到许多红色题材歌剧曲目的演唱,如《洪湖赤卫队》《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其中的咏叹调“娘的眼泪似水淌”“革命到底志如钢”“不能尽孝愧对娘”中,韩英在牢房面对母亲,江姐在城门口发现丈夫已经牺牲、头颅被敌人挂在城门上,杨小东在日本宪兵司令部里面对受尽酷刑的亲娘,这些规定情境都是非常惨烈的。但是我们会听到甜到发腻的女高音、漂亮潇洒的男高音,完全不符合剧中的人物心情,脱离了戏剧的规定情境。这时候,观众的审美就无法满足,这种情况叫“有声无情”。

第二,服装太艳。我常常被一些年轻歌唱家的服装吓到。因为服装太“美”了,亮晶晶,有的还装上两个大翅膀。有的演员唱原生态作品就穿上农民式的小褂儿,在音乐会上显得很突兀,完全不符合演出场合和歌曲的内容。观众的眼睛都快被服装“晃瞎了”“弄懵了”,也没有什么心思听歌曲的内容。这叫“有样无容”。

第三、表演过浓。我也常常看到,有些人在舞台上歌唱的时候,不停地在动,手像拉面师傅一样,左一下、右一下,情绪情感一看就是套路,不是从内心出发。从头到尾,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挤眉弄眼地笑,痛不欲生地哭,更有千篇一律的“哭笑脸”。这叫“有外无内”。

这三种情况归纳起来,就是要综合提高声乐演员的审美能力。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中国声乐唱法还是西洋美声唱法,都是属于高雅音乐范畴,高雅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充分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将最好的音乐带给观众,唱出时代的强音。

提高歌唱审美的三个方法

如何提高声乐演员的审美能力?当然应该让声乐演员接收系统专业的歌唱的表演训练。如我在中国音乐学院给声乐研究生开设了《声乐表演与实践》这门课,就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许多外地的访问学者还会每周打着“飞的”来听课。下面分享三个方法。

一、着重训练演员的心理素质,松弛、自信、排除紧张,找到准确的舞台感觉,培养良好的心态,驾驭舞台;演唱时能正确地理解作品,把握不同歌曲的表演风格,深入体会歌曲的思想内涵,通过歌声,传情达意。

二、掌握六大部分曲目表演的设计方法:古曲、民歌、中外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创作歌曲、舞台礼仪六大部分,让声乐演员掌握歌唱表演的基本方法,以及在不同表演场所(如音乐厅、广场晚会、声乐比赛等)所要掌握的表演手段和表演分寸。

三、掌握歌唱表演的六大手段:从作品分析、规定情境分析、表演设计入手,掌握歌唱表演的手势、眼神、步伐、空间、呼吸、风格的六大手段,声乐演员能合理有机地运用这些手段,以达到心理节奏、表演节奏与演唱节奏的统一。

这三种方法,能有效训练声乐演员掌握良好的表演心理素质,准确分析作品的能力,塑造良好的舞台形象,从而达到一定的歌唱审美的高度。

歌唱审美的三种境界

歌唱的表演不是伸左手、伸右手,往前走、往后走,而是对作品内在情感的准确表达。有了内在情感,你的伸左手、伸右手才有意义,往前走、往后走才合理。我建议,在歌唱的表演当中一定要克制,要简练,要大气。内心有10分,演出来7分就够了,不要内心只有5分,演出来却是10分,那样就夸张了、外在了。外在再花哨,你就是翻着跟头唱,没有内在情感的支撑,演唱也不会动人,不会有十足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我对青年声乐演员的一个提醒。歌唱的表演可以归纳成这样两句话:在音乐中完成调度,在演唱中完成表演。这包括了手势、眼神、步伐、空间、呼吸、风格六大手段。

我认为最令人向往的歌唱审美有三种境界:

一、听音有画——诗意的境界。就是我们只听唱片,那美妙的歌声让我们脑海中产生了生动的画面,仿佛歌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就在眼前。以吴碧霞演唱的《梅花引》为例。这首歌由韩静霆作词,徐沛东作曲,我没有机会听碧霞的现场演唱,却常常在散步思考时反复聆听这首歌:“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这歌声让我在酷暑中获得心灵的清凉,在纷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如此带来的联想是令人向往的,这是歌唱的审美带来了诗意的境界。

二、现场感动——震撼的境界。这是指我们在某一位歌唱家的专场音乐会中,在一种神圣的氛围里被歌唱家的现场演唱所感动。以雷佳博士毕业音乐会为例,我被音乐会中第八首曲目《白日飞升》所感动。这首歌选自歌剧《再别康桥》,陈蔚作词,周雪石作曲,这是剧中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的一首咏叹调,声乐难度极高。从第一个音符开始,雷佳就进入了规定情境,当大提琴奏出深沉的《再别康桥》的主题,她眼神低垂,呼吸变化,展现出林徽因心碎欲裂的悲情:“难忘、难忘康桥,那流云般逝去的时光。难忘、难忘双清,那微风中淡淡的花香。啊,难忘、难忘志摩……”这时,她的眼中闪动着隐隐的泪光。全曲共6分27秒,雷佳的演唱一气呵成,声乐技巧完美,表演深沉克制,展现了人物高尚的情感,让我这个“铁人”现场落泪。这就是歌唱的审美所带来的震撼的境界,令人终身难忘。

三、角色赋美——人生的境界。今年4月我带着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四年级的全班同学一起买票去国家大剧院观看歌剧《茶花女》,石倚洁在其中饰演阿尔弗雷德。我常常带领学生们一起去观摩演出的目的,就是以一个歌剧表演教师和歌剧导演的身份让学生们能够现场感受歌剧艺术的魅力和歌唱审美的价值。这次石倚洁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你身边的阿尔弗雷德”的形象。黑发儒雅的外形、浪漫真情的表演征服了我和学生们的心。他的人物塑造丰富完整,这源于他精准的演唱,真正做到了“在音乐中完成调度,在演唱中完成表演”。第一幕第四曲薇奥列塔的咏叹调《及时行乐》(Sempre libera)中阿尔弗雷德在巨大的镜幕后面坐在台阶上的演唱,至今仍历历在目余音绕梁,这就是角色赋予歌唱家的美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共鸣,体验了人生的境界。

戏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是一个有益的载体。作为戏剧工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往往不是戏剧本身,而是承载在这个载体上的内容。歌剧也一样。中国有句话叫“文以载道”。何为道?在当下的语境中,我觉得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歌剧对于中国来说属于外来文化,它就像是从异域飘来的一颗种子,扎根在中华文化的土地之上,必然要靠吸收中华文化的养分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是不分国界的,外来的演剧形式和音乐体例完全可以为中国所用,用来承载我们自己的文化与思想内涵。因此,培养中国自己的歌剧人才不能脱离我们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有些国外的成熟的训练方法是可以借鉴的,但学习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将国外现成的方法科学地为我们所用,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

总体来说,对当代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课堂上的专业训练是基础,剧场中的实践历练是关键,民族文化的倡导和弘扬是方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合格的声乐演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在我多年的教学和创作经历中,我曾见到过许多条件优秀、勤奋好学的青年演员,他们让我看到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希望,也激发了我不断奋进、求索的动力。我认为这次“深圳声乐季”的课程配置就是对音乐院校教学体系的一次升级的尝试或者说一次升级的实践。我相信,随着“深圳声乐季”不断完善、歌剧创作不断成熟,加上年轻演员孜孜不倦的努力,未来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前途必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