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健康 > 正文
无糖饮料的糖分是多少?无糖饮料比普通饮料更健康?
2020-08-11 14:13:43 来源:妙手医生健康 编辑:

一场疫情让平时很久才进一次厨房的我们都变成了“大厨”,各种菜品、甜点都想尝试一下,但又担心吃太多甜的容易发胖。

其实比起尝起来甜甜的食物, 生活中那些不易感知的“隐形糖”更应该引起注意。

食物中的“隐形糖”

商场销售的很多二次加工食品都是富含“隐形糖”的食物,像是果冻、面包、蛋糕、饼干、膨化食品等, 它们在加工过程中都会添加大量的糖或代糖。

餐饮业里有句行话叫“糖调百味”。

在餐馆的很多菜中,像是红烧鱼、红烧肉、糖醋排骨等, 不仅会直接加入糖调味, 还会加入调味酱。

无糖饮料比普通饮料更健康?这3种隐形糖藏得很深,糖友最易中招

(图片来源:人卫健康)

其实,很多调味酱中也同样有糖的身影,一些沙拉酱、番茄酱、烧烤汁等调味酱里,每100克大概就有15克左右的糖。我们外出吃顿饭可能糖摄入就超标了。

除此之外,一些富含淀粉的食物,如蔬菜中的土豆、胡萝卜、芋头等块茎类食物,常吃的白米、白面以及其他粮谷类食物等,由于富含淀粉,也属于“隐形糖”食物。

上图中,小妙贴心的为大家标注了每100克食物的含糖量。

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数据直观的判断出哪些食物中含糖量比较高,哪些含糖量比较低,再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来选择适合的食物。

这三类“高糖”食品要少吃

1、本身不甜,但加入大量外源性糖而制成的甜品,如果脯、山楂条等;

2、本身也有糖,但为了口味儿加入其他甜分而做成的食品,如萨其马、土司面包、蛋糕等;

3、食材本身无糖,但是烹调加糖,如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牛肉脯等。

注:这里所说的食品含糖是泛指的“糖”,包括白糖、白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蜂蜜、转化糖、乳糖、黑糖、棕榈糖、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玉米糖浆等。

饮品中的“隐形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摄入添加糖不应超过50克,最好低于25克。

一般的瓶装饮料含糖量大多为8%~11%。因此一瓶容量为500毫升的饮料,含糖量就有40克到55克,甚至更高。

对于健康者来说,每天喝一瓶或一杯这样的饮料,糖的摄入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可以摄入的上限。

因此,平时应注意减少含糖类饮品的摄入。

无糖饮料比普通饮料更健康嘛?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天定期饮用1-2罐含糖饮料的人比很少饮用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高出26%。

于是不少商家开始选择用无热量的人工甜味剂来替代天然糖。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可能导致人体葡萄糖不耐受,增加血糖升高的风险,长期食用同样可能影响代谢,导致肥胖、脂肪肝等情况。

因此,无糖饮料也要少喝。

高糖饮食易引发健康问题

此前,据美国CNN新闻报道,新加坡将开始全面禁止高糖不健康饮料广告,成为世界上首个禁止高糖广告的国家。

新加坡当局表示,这是该国正在进行“糖尿病战争”的最新举措。

根据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一份报告显示,新加坡有七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近年来,糖逐渐成为人们“甜蜜的负担”。

全球权威科研期刊《自然》中发表的一篇论文《砂糖的毒性真相》中,作者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糖与烟酒一样,具有潜在危害且会让人上瘾。

耶鲁大学专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糖可以阻断肠道菌群繁殖所需要的蛋白质的活动,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当摄入过量的糖时,会导致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诱发糖尿病、心脏病、脂肪肝,甚至肝癌、乳腺癌等疾病。

研究者统计,过去 50 年内,全球糖消费量激增 3 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持续高发,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 3500 万人死亡。

不仅如此,摄入过量的糖也更易发胖、更易产生皮肤问题。

当糖进入我们身体后,会在人体控制下均匀分解自身的能量,以保证体温和提供我们行动的能量。

但过量摄入糖分,人体就会将它们以脂肪的形式存储起来,所以糖吃多了就容易发胖。

那些总抱怨自己没吃太多却一直在变胖的朋友,想想是不是喝了太多高糖饮料或含糖食物呢?

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还会破坏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加速皮肤衰老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肤色发黄,并诱发“痘痘肌”。

因此,我们常能看到电视上的明星们为了保持皮肤年轻状态,都会刻意减少糖分的摄入。

无论是避免自己发胖还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小妙都建议大家减少糖的摄入。

选购食物时,注意查看食品标签。

一些甜味食品在标签上会列有相关的含糖量, 对于没有标明含糖量的, 可参考其碳水化合物含量, 如一些饮料, 其含糖量与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相当。

另外, 在标签中, 跟“糖”有关的各种名词也要注意,如葡萄糖、果糖、蔗糖。

如果它们排在成分中的前几名, 就意味着其“隐形糖”的含量可能不少, 吃起来应有所节制。

所以,大家在日常消费时应多留心, 根据比例自己就能算出吃多少才能避免糖摄入超量,不仅要注意“可见糖”,还要控制“隐形糖”!

关键词: 无糖饮料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