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健康 > 正文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发布,深圳名列榜首!
2023-07-29 15:03:15 来源:凯迪网 编辑:

2023年7月27日,“全国双碳一盘棋,中国城市在行动”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三个维度,对全国110个城市“双碳”进展态势进行了系统评价。


(资料图)

《报告》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名列榜首,成都和青岛进入前三,北京、宁波、武汉、厦门、昆明、上海和广州进入前十。

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TOP 10

宁波、盐城、江门和威海的得分相比上年度有较大升幅,连云港、温州等城市得分下降幅度较大。

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TOP 30

榆林、马鞍山、日照、芜湖、晋城等城市排名靠后。(得分排名详见文末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人谢明辉在会上致辞。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处长谭清良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会议现场

报告发布

相关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碳排放的主体。从全球来看,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80%,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球总量的67%-76%,碳排放量占71%-76%。而我国城市碳排放占全国总量比重更高达85%,因此,城市是贯彻落实国家双碳“1+N”政策的关键责任主体。对重点城市开展双碳行动进展态势评价并给出行动建议,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有力举措。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介绍,与上一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对比,110个城市指数总得分有所提升,显示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的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取得了新进展;但42个城市得分持平或下降,凸显在全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2021-2022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示意图

进展

《报告》总结了本期参评城市在“双碳”行动中所取得的四个突出进展。

首先是分布式光伏加速发展,成为东中部能源转型的新亮点。 2022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11万千瓦,占当年光伏新增装机的58%以上,连续两年超过集中式光伏,成为装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分布式光伏建设正由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向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扩展。分布式光伏的超常规发展,提高了110个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助于缓解能源供给和消费错配矛盾,为东中部重点城市的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进展之二,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高,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 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为524.9万台,在狭义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25.5%,增速达到85%。110个参评城市2022年新能源车平均渗透率为23.6%,虽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比2021年12.2%的平均渗透率,大幅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20%的目标值。

进展之三,是110个参评城市的减排趋势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碳排放强度来看,110个城市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平均下降21.7%,优于全国18.8%的下降幅度。从排放总量看,110个城市2016~2020年碳排放平均增速为0.58%,显著低于学界所估算的全国碳排放增速2.92%。

进展之四,是部分城市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开始呈现脱钩趋势。 110个城市的脱钩指数显示,43%的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强脱钩,31%的城市呈现弱脱钩,显示一批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发展质量逐步得到提升。

挑战

《报告》同时也识别出四个方面的挑战。

挑战之一是城市的降碳和减污工作尚待更好地协同。 城市双碳指数研究表明,以PM2.5为主的城市大气污染,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有必要协同推进“双碳”行动和蓝天保卫战。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基本国情尚未得以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仍然超出环境容量,这些问题难以通过末端治理加以解决,而需要依靠双碳战略驱动结构调整来缓解。将本期双碳指数中的排放趋势分指数得分与同期PM2.5下降率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两者相关性不显著,意味着较多城市的“双碳”行动尚待与大气污染治理有效协同。

挑战之二是重点城市碳达峰目标和“双碳”行动路径有待进一步明确。 本期评价显示,多数城市碳达峰目标尚待明确,碳中和目标更是仅有2个城市公布。当前距离全国实现碳达峰仅有不到7年的时间,各城市“双碳”相关目标和路径的缺位,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融资缺少必要的可预期性,不利于引导各界广泛参与 。

挑战之三是多重目标下碳排放控制难度加大,碳排放占比偏高的工业大市表现不尽人意。 碳排放量高的前10个城市排放总量占110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其中唐山、榆林、银川、滨州、包头这些传统重工业城市,双碳指数得分靠后。苏州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城市,其低碳状态和排放趋势得分也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在保持全球制造业大国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将是我国长期面临的艰巨挑战。

挑战之四是能源统计信息披露不足,碳排放数据披露制度有待统一。 参评城市在全社会分品类分行业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全行业能源消费等指标公开上仍存在欠缺。其中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缺失度最大。能源与碳排放信息披露不足,不利于城市开展后续的碳达峰碳减排工作,同时影响其“双碳”目标的可靠性以及公信力。

建议

针对评价识别出来的挑战,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博士 指出,“双碳”目标是从全国整体来谋划的,既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也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地区应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带来的机遇,推进能源替代、工业脱碳、低碳建筑、交通和无废城市建设,扩展森林和海洋碳汇,协同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博士

为了协助各城市更加精准落实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阳平坚代表课题组提出六点行动建议。

一是基于自身条件明确碳达峰目标,力求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细化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引导各界合力推进。

二是促进分布式能源开发和应用,加速推进能源替代,同时在能源消费端推进电能替代,以此实现能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三是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推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企业自主推进减污降碳技术研发应用,建立试点项目清单。

四是明确传统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利用城市在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的主动权,因地制宜推动新能源车和节能车更快得到普及。

五是规范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统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六是以生活垃圾分类为抓手,助力居民生活绿色转型和零碳社区建设。

此外,课题组还对“双碳”行动主管部门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通过顶层设计,细化“全国一盘棋”推进城市“双碳”工作方案。

二是建立城市“双碳”工作评价与考核制度,促进有条件的城市主动作为,率先行动。

三是建立“双碳”统计与信息披露制度,提升碳排放计量与实测能力。

四是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城市建设,带动后进城市紧跟先进城市步伐。

五是促进东部城市高度聚集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与西部城市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对接,形成东西部结对帮扶联动发展的格局,推动“全国一盘棋”在城市层面落地。

专家点评发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人谢明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人谢明辉 在致辞时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呼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和公众等各利益方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匹配需求、强化合作、协同共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

在观点分享环节,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 表示, “全国一盘棋”是1+N政策体系特别重要的原则,要分批次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试点是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宝,2010年开始先后开展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现在看来试点地区要比非试点地区效果更好。但此前还是弱激励、弱约束,深圳、成都、北京等自主创新能力特别强的地区表现特别突出。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有必要从弱约束、弱激励转变到强约束、强激励,引导城市以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他建议继续开展双碳指数评价,帮助城市把双碳工作落实好。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柴麒敏主任 认为,城市双碳指数全景式对城市级别的工作做了一次颗粒度非常细的扫描,就像一次体检,把一百多个城市推动这项工作已有的基础、未来的潜力、包括政策和行动意愿的重大方向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评价,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打下很好的基础。柴主任建议持续开展城市双碳指数评价工作,并考虑将其与污染防治指标相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做出更全面地评价。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 认为,报告的将气候雄心这种主观能动性和现实的状态以及动态的变化几个维度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性的尝试,数据收集的范围与很多评价相比也有所扩大。他建议更深入地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中提炼经验,形成更多更大的政策启示。他同时对《报告》的服务对象、指标替代性、评价对象边界等方面提出有益建议。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处长谭清良

此次城市指数评价中,深圳市名列榜首。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处长谭清良 表示,双碳指数得分靠前,感觉倍受鼓舞。谭处长分享了深圳在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开展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新能源车推广,以及近零碳试点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同时表示从课题组评价深圳双碳指数的得分值看到,还有很大的空间,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将再接再厉。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 认为本期《报告》作为社会第三方的评价,全面、系统和深入,评价体系体覆盖各城市人为努力、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既肯定成绩又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和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的数据之丰富也体现出社会双碳信息公开的程度。他建议加强聚类分析和研究,推动同类城市互相学习,同时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多要素减污降碳措施协同增效和公众主动参与双碳行为等指标。

媒体提问

来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环境保护杂志社、中国环境保护、经济观察报、中国化工报、南方周末等媒体记者和与会嘉宾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同时建议加强宣传推广,收集典型城市案例,更好鼓励和引导城市“双碳”工作的推进。

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TOP 31-110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为基础理论,以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为分析路径,考虑能源、工业、交通、生活等碳排放领域,从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相关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碳排放趋势检验等16个三级指标,并采用决策者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综合评价各城市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情况。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