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视野 > 正文
深圳40年40年前深圳,原来长这样!
2020-12-10 15:01:13 来源:广东发布 编辑:

在中国,很少有一座城市像深圳一样,在短短40年间,从一个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第一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涌入深圳。那时,他们每天听到的都是工地打桩的声音,路面到处尘土飞扬,深圳就像一个大工地。

“我13岁来深圳的时候,住在深南大道旁,当时道路两边都是红色的泥土,有些厂房正在盖,有些土地被推平了正准备盖房子,白天晚上都在打桩。哪栋楼封顶了,都要放鞭炮,楼有多高鞭炮就有多长。”韦东生说。

韦东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1983年跟随父亲韦洪兴来到深圳。韦东生喜欢摄影,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

“当初父亲外出拍深圳的时候,需要拿上很大的胶片机器,少不了我到现场协助,慢慢就学会了摄影。”韦东生说。

作为深圳市经济特区的第一批建设者,韦洪兴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穿梭于建筑工地,一闲下来就拎着相机拍照。退休后,他几乎将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买设备上。

在韦洪兴看来,建筑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不断变化的建筑代表着深圳时代的变迁,这也是他拍建筑的初衷。

“我看着国贸第一个全国最高的楼起来了,51层,3天1层的建筑,深圳速度就从那时叫起来的。国贸一起来以后,整个深圳就沿着深南大道,一直往福田那边发展,福田大厦北方大厦这一片慢慢就起来了。” 韦洪兴说。

如今, 80多岁的韦洪兴由于腿脚不便,已经很少外出摄影。韦东生则接替父亲,继续拿起相机拍深圳。

“深圳的发展在我们眼里就像一部纪录片,一部接一部地播着。以前在深南大道上学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农业景象,走在路上鞋子总是沾满泥,尤其是下雨天,没想到现在变成深圳的CBD了”,韦东生说,“未来每十年,我要拍一次《深南大道全景图》,来见证它的变化。我也希望我的下一代也能看到深圳发展的一个巨变。”

韦洪兴父子拍下的部分照片被放在了深圳方志馆“民间记忆·深圳变迁”专题展览上,展出的照片中,还有其他几位摄影家的作品。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深圳方志馆馆长黄玲说:“反映城市面貌新旧变化的照片,能触发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很多东西随着岁月而流逝,但建筑不会。我们刚好收集了一些摄影者拍下的老照片,他们都是深圳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在展出的照片中,最能勾起黄玲回忆的,是1985年建设中的妈湾港区。那一年,黄玲跟随丈夫从老家海南经广州坐火车到深圳,她的工作单位就在南油集团。

“深圳的改革开放从蛇口开始,蛇口就从那声开山炮开始。我经历了1985年的开山炮,劈山填海建妈湾港,那是我对深圳的第一个记忆。”黄玲说。

1986年,黄玲从大企业“自投罗网”到“清水衙门”的史志机构,作为深圳史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见证了深圳从一座边陲农业县成长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足迹。

黄玲回忆道,刚来深圳时,妈湾港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现在周围几乎已经连成片。

值得一提的是,蛇口工业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开创了多项制度与观念的革新。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1979年蛇口工业区首次提出,折射出深圳人“追求效率”的一股子拼劲儿,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徐佑珠 摄 深圳方志馆 供图

黄玲指出,在深圳初创时期,如果没有不断冲破旧的体制束缚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圳。

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有一座 “孺子牛”雕塑,也有人称它为“开荒牛”。这头牛给人竭尽全力的负重感,牛身后则拉起一堆腐朽树根。在深圳人眼里,“孺子牛”代表着深圳精神。

《孺子牛》的创作者潘鹤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做的不是一只牛。马路上千千万万推土机,都是开荒牛;开荒牛后面的树根也不是树根,是落后的意识,官僚意识,小农意识,盘根错节,如不拔了这些根,将来不会有发展。这头牛有一只前脚是跪着的,说的是这一代人鞠躬尽瘁。”

黄玲说,建市以来,深圳就是一座带着使命感的城市,带着使命往前走。4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打工者来到深圳,他们每个人都有动力,都带着激情。他们作出的点点滴滴的贡献,最终成就了城市的伟大。

对于许多深圳打工者来说,深圳几乎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看着这座城市慢慢蝶变。

黄玲说,以前过春节,深圳几乎是一座空城,也没有几辆车。现在大家都在深圳安居乐业了,更多人留在这里过年。

回望过去4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圳未来比前40年格局更大,尤其是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圳在前40年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有足够的底气,足够的条件和足够的精气神,来迎接世界的大变局,为未来的中国率先探路。”黄玲说。

关键词: 深圳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