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鼓论津丨解码津派文化符号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今日视点
2025-09-29 19:14:02 来源:北方网 编辑:


(资料图片)

津派文化,以开放包容之姿融南北风韵、汇古今智慧,在务实中求乐,在开放中守义,在烟火里见精神,在中华文明版图上镌刻出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独特印记。天津这座“九河下梢”的北方大埠,六百余年的历史如海河奔流,汇聚了漕运的喧嚣、码头的繁忙、租界的异彩、工业的轰鸣。在多重文化交汇激荡中,津派文化淬炼出“亦庄亦谐、兼容并蓄、重实尚义”的独特气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梳理津派文化符号谱系,深入透视从建筑遗存到市井烟火、从传统技艺到精神气质的完整图景,是赓续城市文脉、守护文化根脉的内在要求,更是塑造城市身份认同、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战略之举。

物质符号:凝固的岁月与可触的文化记忆

建筑是城市的“面孔”,一砖一瓦皆凝固着岁月的故事、流淌着文化的血脉。五大道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风貌建筑,是近代中国开埠通商、中西碰撞的生动缩影。利顺德大饭店的维多利亚回廊、老城厢的青砖灰瓦,无声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市井记忆与空间叙事。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承载信仰的“红色殿堂”,与五大道、小白楼等地的中西合璧建筑群交相辉映,构成历史风貌与革命精神的深度对话。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肌理,彰显了津派文化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独特品格,更堪称中国近代城市多元文化共生的“活态标本”。

非遗是技艺的“活化石”,一招一式皆传承着匠心的温度、跃动着民族的记忆。杨柳青年画“勾、刻、印、绘、裱”五道工序环环相扣,泥人张能在方寸之间塑造出“三分像人,七分像神”的传神之作,风筝魏将《红楼梦》人物绘于纸鸢之上,飞向云端,这些技艺不仅是手工艺的巅峰,更是民间美学的集中体现。妈祖祭典,官方以“护国庇民”之名纳入礼制,民间却亲切唤作“老娘娘出巡”,这种“官民共构、雅俗共生”的传承机制,使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津派范式”,生动诠释了文化在官方与民间的双向奔赴中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