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重阳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兵分几路,探访老有所养的新图景。在同济医院血管衰老干预网守护下,看到六旬老人血压恢复后的笑脸;在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中,感受不出家门康养有呵护的夕阳岁月静好;在医养融合机构里,体味养老有“医”靠的从容。
湖北日报讯 (记者龙华、通讯员谢雪娇)“血压稳了,也不头晕了!”10月28日,重阳节前夕,62岁的张阿姨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科复查后,攥着显示各项指标回归正常的报告单难掩喜悦。
半年前,她不仅血压高,而且动脉硬化,检查预测其血管年龄超过实际年龄。“您的血压问题的核心症结,在于血管衰老。”张阿姨对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张存泰当初接诊自己时说的这句话,久久难忘。
医疗团队为张阿姨量身定制了“药物干预+生活方式重塑+动态随访”的综合诊疗方案。药物方面,开具了降压与改善血管弹性功效的处方;生活方式上,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其调整饮食、运动习惯;随访机制同步落地,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评估,并根据身体状况动态优化方案。
坚持半年后,张阿姨血压恢复正常,头晕症状基本消失,轻松买菜做饭,加入社区太极队,身体状况实现“大翻身”。
张阿姨的变化,得益于一套正在加速构建的全国标准化血管衰老监测评估干预方案,它将疾病治疗转化为提前预防、干预。
早在18年前,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多年积淀的张存泰就敏锐意识到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现实,并在研究中发现早期延缓血管衰老,对防控老年人慢病、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搭建标准化、一体化的血管衰老管理平台,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血管相关疾病大数据库。同时,基于国人特征发现的血管老化血浆标记物、评估机制和延缓衰老的药物,要应用到临床,推广到基层,让中国老百姓率先受益。”张存泰带领团队在血管衰老干预领域一步一步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关键突破。
如今,张存泰团队主持的小分子抗血管衰老药物临床试验已顺利推进;标准化血管衰老管理中心(VMC)全国总中心在同济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分布在全国16个省的32个分中心也已初步成网,累计让1.2万余就诊患者“血管衰老”整体危险因素控制率获得改善。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