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焦点 > 正文
影楼套路深!20岁女孩拍完艺术照9天后自杀
2020-03-16 14:09:39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编辑:

10月26日,贵阳女孩小薇(化名)躺在冰冷的病床上。这个年仅20岁的生命,随着她服下的11片晕车药一同消逝。

之前,小薇在一家影楼拍摄2299元的艺术照套餐,但最后选完照片后变成1.8万。为此,小薇与影楼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在一次和影楼工作人员进行语音对话后,其情绪突然失控。小薇的母亲金女士认为,正是这段语音通话,成了女儿服药身亡的“导火索”。

从2000余元涨到1.8万余元

10月29日,记者与小薇家属一起来到了正新街一家名为“生活视觉·女子写真摄影”的影楼。记者从一张收款单上看到,小薇于10月10日预约了一套2299的组合套餐,10月17日小薇来到影楼拍艺术照,10月19日选照片。

消费项目中,包含了精修照片、美妆礼盒、12寸杂志圣经、36寸油画加框等,其中精修照片数量是22,备注为103张;总金额为18299,已付5299,预付2299,余款13000,二销16000。

金女士告诉记者,小薇出事后,家人才从其微信聊天记录中得知,小薇的预约套餐是拍22张照片,但是摄影师却拍了100余张,在选片时,摄影师给小薇看了所有拍摄的照片,称如果删了挺可惜的,希望小薇留下原片。心动的小薇,在询问价格后得知加上其他服务,价格竟高达2万余元。

10月24日,小薇支付部分费用,但希望能改便宜的套餐,但是当天没有谈成。之后,小薇把其遭遇告诉了微信好友“你鹏哥”,同时埋怨影楼给她的价格太高了,她想要更便宜的价格。小薇还将影楼工作人员倪某的微信推给了对方。

为了帮助小薇了解情况,“你鹏哥”立即加了倪某微信,两人就小薇摄影套餐进行了咨询与解答。

语音通话成了导火索?

24日下午6点过,倪某在和“你鹏哥”聊天过后,给小薇打了一个微信语音通话,结果,通话结束后,小薇的情绪一下发生了变化。

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小薇向倪某追问道:“难道这样肮脏的事要让我遇到吗?要逼我吗?哥,跟抑郁症患者,刚犯心脏病的人下套吗?安眠药早买好了,要逼我吗?”

倪某看到后,简单的建议小薇最好不要服用安眠药。

25日,小薇在朋友唐先生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影楼,想与影楼继续协商,当天两人被喊到一个小房间里,影楼销售说不要照片也可以,但需要支付30%违约金。

“小薇听到后,脸色都变了”。唐先生说,他担心再聊下去肯定会出事,他便把销售喊到边上给他们说,不要这样逼小薇。

然而在26日7:13,小薇发了一条朋友圈:又想自杀了,每天都很煎熬,为了不影响别人的感受,都尽量保持微笑面对,和足够的耐心。

7:47,小薇又发了一条朋友圈:舅舅我!(救救我)

结果,当小薇的父母回家后,才发现女儿吃下了11颗晕车药,女儿永远也没有再睁开眼睛。

金女士认为,就是倪某和她女儿通了1分钟的语音后,女儿的情绪才发生了变化,怀疑是否是倪某刺激了女儿,所以才导致女儿情绪异常波动,为此,他们认为这通电话应该是导致她女儿服药身亡的“导火索”。

影楼:没有任何威胁言语

对此,倪某说,当时拍摄时,换了四套衣服,每套拍30张照片,最后就有了100多张照片。在选照片时,很多照片小薇都喜欢,不舍得删,按照每张100元计算以及相框的费用,差不多在2万多。

倪某坦言,当时小薇确实也提出自己没有那么多钱支付,后来她还跟影楼讨价还价,从最初的2万余元降到1.8万余元,最后又从1.8万余元降到1.6万元。

而对于家属质疑的通话记录里到底谈了什么内容,导致小薇情绪突然失控。倪某说,当时他就问小薇还在游戏厅里抓布娃娃没有,回家没有,并让她改天再到店里商量改套餐,减费用的事宜,对于什么威胁的话,他根本没提。

“是不是‘你鹏哥’跟她转述时,意思表达错了。”倪某说,在小薇情绪失控前,他确实和小薇的表哥(你鹏哥)在讨论1.6万元的套餐问题。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倪某还主动前往派出所,希望警方帮忙调取当时他和小薇的通话内容,以表自己的清白。然而,由于没有立案,民警表示暂时无法调取当时两人的聊天内容。

据了解,家属将在民警的协调下,和影楼进行协商。

网友评论

网友:可以投诉啊,傻女孩!太痛心了

延伸阅读:

“消费潜规则”盛行,你“被套路”过吗

人们在消费时经常遭遇一些“潜规则”,比如找搬家公司谈好价格却临时被告知要按楼层加价、买窗帘遭遇商家收打孔费等。所谓“消费潜规则”大多是商家的“不成文规定”,或所谓的“商业惯例”,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这些“商业惯例”,即使很不情愿,但通常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消费潜规则”实际上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问题。你遇到过“消费潜规则”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装修(46.3%)、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领域被认为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面对“消费潜规则”,59.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不容易。67.8%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立法,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

73.8%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

来自安徽的范旭(化名)是自由职业者,今年夏天,他家里装新空调,被收取了钻孔费和管道费。“这些费用我买空调时商家并没有提到,我一直以为是免费安装”。范旭说。

范旭说,他身边的“消费潜规则”比较多,“出去就餐时,店家经常以发票用完了为由不给开发票,到了一些特殊节日还会有最低消费限制。一些影院禁止自带食品和饮料,一些出租车不打表”。

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18.2%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8.1%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受访者认为,装修(46.3%)、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领域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其他还有:电影院(22.0%)、网购(31.5%)、搬家(23.1%)、物流(16.4%)、餐饮(28.0%)、旅游(34.8%)、影楼(18.2%)和物业(12.3%)等。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伟民指出,“消费潜规则”就是不明显的、不公开的、法律法规以外的规则。“‘消费潜规则’屡禁不止,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日常消费领域往往是重灾区,比如金融保险、日用品维修和餐饮等”。

调查显示,遇到“消费潜规则”后,64.0%的受访者会与商家协商解决,41.1%的受访者会找维权部门投诉,36.0%的受访者会忍气吞声,26.7%的受访者在网上发帖指责,11.3%的受访者会向媒体求助。

面对“消费潜规则”,23.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容易,59.6%的受访者觉得不容易,16.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苏璟(化名)点外卖时遇到过一些商家的“消费潜规则”,对此,苏璟一般都不去追究,“因为非常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还不一定能解决”。

李伟民认为,消费者经常会遇到“消费潜规则”,比如酒店的开瓶费,自己要对此有辨别能力。其次,消费者要明白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是知情权,要问清楚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哪些,明明白白地消费。

67.8%受访者希望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

苏璟表示,消费者很多时候无法在消费前考虑得特别全面,“比如在一些票务平台订机票,首页会写附接送机,我自然以为接送机是免费送的,结果居然是要自己单独去买”。

调查显示,出现“消费潜规则”,59.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消费者容易忽略或完全不懂相关的规定,55.3%的受访者归因于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过度保护,52.6%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者是弱势一方,通常只能被迫接受,41.3%的受访者认为是行业垄断造成,35.5%的受访者觉得是由于维权途径不畅通,消费者维权困难。

范旭说,很多情况下消费者会放弃维权,因为不知道如何维权,该向什么部门或单位反映问题。而且有时候即便维权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消费潜规则’现象普遍存在,是因为有些商家很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并进行利用,如打折、提价的同时加很多附加条件。”李伟民说,“消费潜规则”难以杜绝最重要的还是违法成本太低,打击力度不够,诚信缺失。

调查中,要遏制“消费潜规则”,67.8%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立法,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57.1%的受访者建议对“消费潜规则”现象进行曝光,51.9%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行业自律,树立健康诚信的行业规则,50.9%的受访者建议严格执法,形成更有力的市场监督,31.4%的受访者建议社会多宣传消费维权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人们维权意识。

苏璟认为,当下有关法律还是比较健全的,只不过消费者整体维权意识还不高,所以提高维权意识很重要。

范旭认为,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漏洞,对于经营行为的约束还存在很多灰色地带,让商家有空子可以钻。他还建议加大监管的力度,简化维权的流程,同时对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维权意识。

“消费者要提高识别能力,问清楚再消费。其次要有维权意识,发生了纠纷要保留证据,把手机转账之类的消费记录也截图保存起来。”李伟民说,现在投诉的渠道很多,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之家等都可以接受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要根据“消费潜规则”种类去不同的渠道投诉,比如医药卫生行政系统、金融管理系统、工商管理部门和民航总局等,“法律诉讼成本太高,但如果涉及大额的损失,还是应该使用这种渠道”。

李伟民指出,“消费潜规则”惧怕阳光,对典型案例要不断曝光。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帮助消费者树立拥有知情权、拒绝“消费潜规则”、积极维权的意识。此外要加强立法,在法律中明令禁止“消费潜规则”的表述多一点,加大执法力度。

关键词: 艺术照 影楼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