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撑杆跳高冠军、瑞典选手杜普兰蒂斯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从鲍威尔、博尔特到小杜:
田径运动新的黄金时代?
本届东京田径世锦赛吸引了近千名记者前来报道。63岁的比利时《回声报》记者菲利普·范德维尔,是极少数曾现场报道过1991年东京世锦赛的记者之一。谈起鲍威尔当年创纪录的一跳,他依然激动不已。
“鲍威尔第五次试跳时,神情坚毅,仿佛倾尽全部力气飞身一跃。当大屏幕显示出8米95的成绩,他疯狂奔跑,全场观众也陷入沸腾——人们仿佛已为这个时刻等待了太久太久。”
范德维尔认为,杜普兰蒂斯的出现,标志着田径运动正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他就是34年前的鲍威尔,是16年前的博尔特”。
16年前,博尔特在柏林世锦赛上连续打破男子100米和200米世界纪录。有趣的是,这三位超级田坛巨星似乎都与亚洲有着不解之缘:鲍威尔1991年在东京一跃惊世,博尔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横空出世,杜普兰蒂斯则在2025年东京世锦赛上将男子撑杆跳高世界纪录带入“630”时代。
鲍威尔跨越世纪的长度、博尔特风驰电掣的速度、杜普兰蒂斯极限飞升的高度——他们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创造了同样彪炳史册的人类奇迹。
拼版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鲍威尔在比赛中、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杜普兰蒂斯在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撑杆跳高决赛中。新华社记者戚恒、宋彦桦等摄
从东京到东京:
田径的变与不变
身材已微微发福的博尔特,近日出现在了本届世锦赛赛场。尽管已退役8年,当他在跑道边再次做出标志性的“弯弓射雕”庆祝动作时,全场近6万名观众的热情瞬间被点燃——这是他8年来首次在奥运会或世锦赛场合公开亮相,而观众的热情足以证明:他从未离开。
博尔特共获得过8枚奥运会金牌、11枚世锦赛金牌。他创造的9秒58百米世界纪录,是这个星球上80多亿人中唯一凭借双脚所能企及的极限速度。
9月14日,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右)现身日本东京国立竞技场。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自他退役后,百米“飞人大战”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时代,田径运动星光璀璨,何曾有过“后巨星时代”的寂寥?
今年25岁的杜普兰蒂斯,以6米30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实现世锦赛三连冠,再加上两枚奥运金牌,其成就足以比肩25岁时的博尔特。
从东京到东京,听范德维尔回忆34年前鲍威尔夺冠的场景,与记者现场见证杜普兰蒂斯破纪录的瞬间几乎如出一辙。范德维尔说,近40年来,虽然科技为田径带来巨大变革,但这项运动的核心始终未变——它依然是“最纯粹、最真实”的体育竞技。
唯一不同的是,几乎没有人认为杜普兰蒂斯的纪录能像鲍威尔那样持续30多年不被打破。毕竟,他上一次创造世界纪录,仅仅是在一个多月前。
数字因标注纪录而伟丽,真正令人着迷的却非数字本身,而是田径运动代表的本质:它以数据为尺,是人类在三维空间中以走、跑、跳、投追求“更快、更高、更远”的突破,是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最初始的体现。或许,这也是田径运动被誉为“运动之母”的原因所在。
从兴奋剂到仿生机器人:
“科技与狠活”的挑战
9月18日,美国选手麦克劳林在雨战中夺得女子400米金牌,并打破了前捷克斯洛伐克名将克拉托赫维洛娃在1983年首届世锦赛上创造的赛会纪录。像这样跨越数十载依然屹立不倒的“胡子纪录”,已越来越罕见,甚至有些破纪录的成绩因兴奋剂疑云而备受争议。
摒除兴奋剂影响,保持赛场的公平纯洁,是全球体育界的共识。然而时至今日,与这一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的宵小行为依旧存在,更有甚者“演都不演了”,堂而皇之搞起了“兴奋剂运动会”。美国计划于明年5月举行的“增强运动会”,主张“不禁止甚至鼓励参赛运动员使用兴奋剂”,遭到国际体育界广泛批评。
图片由AI生成
显然,国际体坛普遍喊打的兴奋剂,不会因为一个所谓的“增强运动会”而咸鱼翻身。走过“用好了就是高科技,没用好才是兴奋剂”的混乱年代,田径运动未来面临最大的“科技与狠活”威胁,或许并非使用兴奋剂或借用科技之力在竞赛中不当获利,而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竞技中的滥用。
2016年,“阿尔法围棋”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同年,日美企业已能生产出触感极似真人皮肤的高仿真机器人,为制造仿生机器人奠定了材料基础。当时新华社体育记者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将来出现一款‘阿尔法短跑’的机器人,挑战博尔特的百米纪录肯定也不再是奇谈怪论。”
9年过去,机器人运动会真的来了。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搭载AI“大脑”、以摄像头为“眼”、金属为躯的机器人,在1500米项目中跑出了6分34秒40的成绩。虽然距离人类3分26秒00的世界纪录仍有差距,但专家相信,这3分多的领先优势将很快被飞速迭代的机器人赶超。
除了仿生机器人,田径运动还面临诸多其他挑战。早在25年前就有专家指出,基因注射技术可能将竞技体育推向毁灭——经过基因改造的人类,甚至可与羚羊赛跑。另一方面,以电子竞技为代表的虚拟运动正在重塑体育竞技生态:如果足不出户就能体验竞技带来的生理刺激,还有多少人会亲临传统的体育赛场?
从东京到北京:
未来田径的展望与畅想
21日晚,第20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将在东京国立竞技场落下帷幕。两年后,第2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北京时隔12年再次举办这一赛事。
拼版照片:左为2019年拍摄的日本东京国立竞技场,右为市民在位于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前晨跑。新华社记者华义、陈浩明摄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两年后的技术势必更加成熟。不妨设想,在“鸟巢”体育场举办世锦赛之余,为全球观众安排一场人形机器人田径表演赛,其眺望未来的意义或许不亚于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
我们或许正站在田径运动乃至世界体育巨大变革的前夜,人们是否应该感慨:在由新材料打造的机器人成为赛场主角之前,血肉之躯之间的竞技显得愈发珍贵。从人类直立行走之日起便相伴而生的田径运动——那种最原始、最纯粹的比拼身姿背后,是不是更有一层宝贵而又浪漫的色彩?
在东京被问及对高科技跑鞋的看法时,博尔特毫不避讳地说:“如果没有天赋,再好的跑鞋也不能让你跑得更快。”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既缺乏运动的天赋,也没有顶级的跑鞋。人们所需要的,只是亲自踏上跑道、迈出步伐。回首亦展望,我们终于明白——这才是田径作为“运动之母”的初心与真谛。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