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财经 > 正文
玉米继续疯涨 40多家企业涨价!
2021-01-11 14:22:50 来源:三农广讯 编辑:

昨天玉米市场,多达37家玉米企业上调收购价格,让大家感觉到是在“抢粮”,10月16日玉米市场,上调收购价格的企业继续增加,据14时统计数字,多达41家企业涨价收粮,有的企业连续上涨,难怪有人说现在的玉米“涨疯了”。

从在上涨的企业当中,涨幅在每吨40元以上的企业多达18个,其余23个企业每吨上涨10-30元不等。涨幅较大的企业有:

内蒙开鲁玉王每斤上涨5.5分,收购价为1.14元/斤;

山东泰安福宽上涨3分,收购价1.20元/斤;

河南孟州厚源上涨3分,收购价1.20元/斤;

中粮公主岭上涨3分,收购价1.13元/斤;

通辽梅花生物上涨3分,收购价1.17元/斤。

从当前各地玉米价格情况看,山东地区玉米主流价格上涨到1.18-1.295元/斤,价格最高的莒南鲁润公司达到2590元/吨,已经逼近2600元大关。价格比较低的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也是一路上涨,企业收购的主流价格在1.07-1.15元/斤,农民销售的毛粮价格在1.02-1.05元/斤,玉米棒子0.82-0.85元/斤。华北地区玉米主流价格1.15-1.20元/斤,处于山东与东北价格的中间地带。

可以说,今年玉米价格高开在意料之中,但是每斤高2毛钱有些出人意料;高开之后上涨也能理解,但是上涨的火爆程度出人意料。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个时期,玉米价格大涨没有理由,那导致目前玉米价格大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收获延迟。主是因为9月初以来的美沙克、海神等三场台风,导致东北地区降水偏多,玉米出现大小范围倒伏,机车进地作业受到影响,玉米收获进度缓慢,玉米新粮供给能力明显低于往年同期。

第二,市场看多情绪比较强烈。由于市场上对玉米后市普遍预期较高,甚至有人鼓噪玉米能达到1.5元,或者更高,导致一些不明真相象的农民不愿意卖粮。作为粮商和加工企业,也同样担心后期玉米涨价,趁现在玉米上市初期“抢购”一些玉米,把粮价给“抢高了”。

第三,世界性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预警,今年有25个国家面临饥饿风险,世界面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据10月9日外媒报道,9月份世界粮食价格连续4个月上涨,达到2月份以来的最高价格。在世界粮食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内粮价也受到提振。

第四,玉米产量因素。由于东北三省一区连续遭受三场台风袭击,出现一定面积的倒伏,产量受到影响,再加上近年来玉米主产区补贴下滑,大豆补贴上涨,导致玉米面积有所下降。同时,受夏季高温影响,华北部分地区玉米受到干旱灾害,也有一定减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大家对玉米价格的预期。

第五,生猪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2019年及上今年前三个季度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生猪养殖利润巨大,导致生猪养猪量持续数月增长。再加上其他畜禽养殖量居高不下,对饲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导致饲料价格大涨,目前饲料价格比年初每吨高出1000元左右,这对于玉米价格有明显的提振作用。

第六,临储玉米库存“拍卖清零”的影响。2016年以来,我国临储玉米大约2.6亿吨,经过五年的拍卖去库存,到目前已经全部竞拍成交,只剩下3000余万吨没有出库。再有2个半月就要进入2021年了,余下的3000多万吨玉米也将出库完毕,届时玉米市场将失去来自临储玉米的供给,玉米价格上涨的概率极大。

从这6个方面分析,都是对玉米价格有利的,但是看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也要看到不利于玉米价格上涨的一面,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当玉米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进口玉米、进口玉米替代品将会大幅增加。

第二,大量的库存小麦和稻谷将成为玉米价格上涨的绊脚石。目前小麦和稻谷库存总量在1.7亿吨左右,目前玉米价格已经与小麦、稻谷价格部分重叠,将通过定向销售的方式向饲料企业销售库存小麦和稻谷,据了解目前有3000万吨的库存小麦和稻谷向饲料企业定向销售。

第三,当下市场到底有多少玉米缺口有限。目前关于玉米缺口说法很多,不管3000万吨也好,4000吨也罢,国家会通过调控来满足市场需求。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21年度玉米及相关替代品进口量增长,玉米进口调到1700万吨,加上相关替代品进口,预计总进口量3200万吨,这将很好的解决玉米缺口问题。

综上分析,玉米价格即存在上涨的逻辑,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价格上涨的因素,权衡之下,个人认为玉米价格目前的上涨会透支一部分后市的行情,春节前玉米价格会将止步于1.3元/斤之前,春节后的行情更值得期待,预计在2021年的上半年,玉米价格有望进入1.30-1.40元区间。

关键词: 玉米 疯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