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新闻 > 资讯 > 正文
当前看点!走近昆曲,解码一字多腔的戏曲之美
2025-09-26 08:21:01 来源:合肥在线 编辑:

青春版《牡丹亭》 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

越剧婉转,豫剧磅礴,黄梅戏清新,但你可曾知道,在中国上百种戏曲之中,还有这样一个剧种,被称为“百戏之祖”。它,便是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瑰宝。

雅韵绵延六百年,在江淮大地上悄然回响。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从明清时期的徽商鼎力支持,到今日合肥惠民舞台上的青春绽放,在安徽这片文化热土上,它的身影从未走远。

源流沿革

从昆山腔到世界非遗

昆曲的艺术成就,建立在悠久的历史发展基础上。

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生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了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等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

后来,明代戏曲家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原本主要用于清唱的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领域。

起初,昆曲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只限于苏州昆山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由此,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昆曲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昆曲的每一支曲子都有固定的名称(曲牌名)和格律,且昆曲程式化程度极高,载歌载舞,身段极其丰富优美,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

同时,昆曲讲究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的高度综合,还会使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其音乐曲调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技巧规范纯熟。赠板的广泛应用、字分头腹尾的发音吐字方式及流丽悠远的艺术风格,使昆曲音乐获得了“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随着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昆曲角色行当分工也越来越细,仅以“生”行举例,就包括了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等。

值得一提的是,昆曲还是一项高度文人化的艺术。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由于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2001年5月,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雅韵交融

昆曲与安徽的深厚渊源

那么,昆曲为何被称为“百戏之祖”?严格来说,并非所有地方戏曲都源自昆曲,但昆曲提供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典范,可以作为所有地方戏种的模范。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

这其中,就包括徽剧。

徽剧,是明代中晚期至清初,在徽州腔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吸收当时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而形成的。

万历年间,苏、浙是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地,安徽的徽州地区毗邻苏浙,且方言属于吴语范围,这种地理和语言优势,使昆曲流入皖南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约明万历十年前后,昆山腔传到徽州一带,很快在这里扎根、流传。据传,当时不少士大夫阶层都蓄有昆曲家班,或逢节庆组织“昆腔会”演唱。清代英武殿大学士歙县雄村人曹振墉在乾隆年间组建的“华廉科班”,开始也是以演唱昆曲为主。这种华丽的昆山腔,对徽州腔产生巨大的冲击。受其影响,徽州腔在唱腔的节奏和旋律上起了变化,产生象昆曲那样“一波三折”的演唱效果。

之后,徽州腔又学习昆山腔改用笛子或唢呐伴奏,取消靠腔锣鼓和人声帮腔,使腔调变得柔缓平稳,颇有“四平八稳”之感,被徽州艺人称为“四平腔”。随着更多地吸收昆曲的因素,特别是发展了“滚调”,徽州腔产生出另一种新腔,即“昆弋腔”,也称为“徽昆”“草昆”,徽剧中的《昭君出塞》《贵妃醉酒》《打樱桃》《借靴》等都属于这类剧目。

江淮遗响

合肥与昆曲的风雅往事

如果说安徽与昆曲的关联尚有迹可循,那合肥与昆曲的交叉,又有哪些?其实,在历史的缝隙里,合肥与昆曲的联系也千丝万缕。

在中国“昆曲学”研究课题系列之《昆剧志》中,有一“金斗班”词条。据了解,清代康熙年间,来自合肥的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字湘北)培养了一支昆班,因合肥有条金斗河,便以金斗为名。“金斗班”原是李氏家班,受雇外串演出后成了职业昆班,以擅演《桃花扇》而名动京都。

20世纪20年代,合肥张氏四姐妹擅长昆曲大名在外。张氏四姐妹是彼时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四个女儿。张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苏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军首领张树声。因其父母酷爱昆曲,遂特请家庭曲师为子女们拍曲。

后来,大姐张元和成为昆曲名家,与小生名角顾传玠恋爱而结为伉俪;二姐张允和成为著名昆曲研究家,工诗词曲赋;三姐张兆和成为现代女作家,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小妹张充和则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昆曲艺术家。姐妹四人情系昆坛,毕生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不遗余力。

古韵新声

六百年韵味绽放新姿

现如今在合肥,昆曲戏迷的活动依然活跃。

9月24日下午,来自安徽大学文学院的徐强老师和平常一样,来到海卉花市里的一间茶舍内,和戏友们再度相会,以戏会友,以戏联情。

徐强喜爱昆曲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2000年,他开始在安徽大学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专业选修课《京昆艺术与中国文化》。为了扩大昆曲在安徽的传播,同时也作为选修课程的延伸,2011年,他创办了“秋风徐来”昆曲研习社。

几乎每周,研习社都会组织曲叙、主持拍曲,先后参加拍曲的会员约有60多人。除本校师生,也有省内其他高校及各行业的昆曲爱好者。

“昆曲综合了元明清文学、音乐和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对于个人熏陶都很有意义。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创办昆曲研习社,致力于推广昆曲的原因。”徐强坦言。

不仅如此,当下在合肥的高校里也有许多戏曲社团,聚集了一群热爱戏曲、热爱昆曲的年轻人。

“作为一名中文系学子,我向来非常珍视对于美的感知力。昆曲便是这样一种载体。水磨腔的细腻婉转,台上人的一颦一笑,一个转身,一个回眸,目光流转间似有万语千言,太多丰富的情绪在唱词的起伏跌宕里摇曳生姿。”安徽大学京昆社成员许淑贤说,走近昆曲,是对于美的尊重,也是身为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2008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科大连续三天上演;2018年5月,青春版《牡丹亭》精华版在合肥大剧院再次绽放戏韵芬芳;去年6月7日至9日,青春版《牡丹亭》再度在合肥大剧院连演三天,吸引众多戏迷排队领取纪念票根,在剧照前合影打卡。

在薪火相传和代际接力的不断深化中,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恰如扎根岩缝的苍松,枝干峥嵘,依然生生不息。当大幕落下,坐在合肥剧院里的年轻观众为精彩演出动情鼓掌,六百年的水磨雅韵,已在江淮大地上扎下新的根基。

9月28日,“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即将在安徽百戏城正式启动,届时,来自五湖四海的经典剧种将汇聚合肥,共奏中华戏曲的铿锵乐章。百戏入皖,你最想品味哪一出?合肥,诚邀您的到来。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任海怡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cqtime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传媒网-重新发现生活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8553 5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