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大吃一顿,也会对器官造成伤害,甚至带来更危险的后果。吃撑一次,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大餐后应如何补救?
01
怎样才算“大吃一顿”?
胃是可伸缩的食物“容器”,完全空腹时,成年人的胃容量(以可承载的固体食物和汤水计算)为50—100毫升,约是两颗草莓大小;正常吃饱(八分饱)后,容量达到800—1200毫升,相当于喝下1—2瓶矿泉水。
“吃撑”的进食量通常在正常食量的基础上增加至少30%,胃容量甚至可撑大至2000—4000毫升,足足有西瓜大小。
除了以容量计算,“大吃一顿”还可以是在短时间内摄入过量高脂、高糖或高蛋白食物,比如火锅、蛋糕、炸鸡等。
偶尔一两次无伤大雅,但如果频繁超正常量进食,可能有多种原因:
激素失衡
机体分泌的瘦素和生长激素释放肽,均属于“饥饿激素”,分泌量在餐前增加、在餐后减少。
睡眠质量差、运动不足或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因素,会打乱这两种激素的分泌,从而激发食欲。甲亢、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吃得多但饿得快。
零食诱惑
不少人的家里、工位上都有零食,随时拿取,不知不觉就吃了不少。如果赶上聚餐,食物分量大、种类多,食欲更易被唤起,加上注意力被聊天等社交活动吸引,更容易在无意识间超量进食。
情绪刺激
遭遇压力、情感挫折、孤独时,“吃点好的”是不少人的发泄途径。这种情绪化进食能激活副交感神经,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人获得片刻的愉悦感。
节食反噬
减重人群可能会暴饮暴食,原因是平时饮食太过限制,造成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过高,阻碍了饱腹信号抵达大脑,增进了食欲,让人更想吃甜品、奶茶等高热量食物。
02
吃撑后
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表面来看,一两顿大餐不会造成明显伤害,但身体内部可能已经乱作一团,后续甚至会加重代谢紊乱,继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脂上升等问题。
心肺受挤压
身体内部空间有限,胃迅速膨胀至正常饮食时的数倍后,只能挤占心、肺等其他器官的位置,造成肺部扩张受限。
所以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后,常会让人有种“撑得喘不上气”的感觉,并且可能引发呼吸困难、胸前区不适,甚至心肌缺血、心绞痛等情况。
胃部被“灼烧”
正常情况下,胃消化一顿饭需要2—4小时,但一顿大餐后,即使胃部加大胃液的分泌,也需6小时左右才能消化完。
部分胃液还可能反流进食管,造成胃灼热,出现“烧心感”,甚至有少数人的胃壁因过度撑大,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局部坏死、出血和胃穿孔。
胰腺会“自残”
胰腺是机体第二大消化腺,会因大量高脂、高糖食物进入高强度工作,加大胰液的分泌。若胰腺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出胰液,便会开始“自我消化”。
如果同时摄入大量酒精,胰腺局部受到刺激,可能出现炎症反应,更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轻则引发急性腹痛,重则有生命危险。
免疫被削弱
研究发现,突然一顿高脂大餐,足以使全身免疫进入短暂的抑制状态,增加肠道对致病菌的易感性。简单来说,每吃一顿大餐都会开启限时的致病性感染“窗口”。
03
大餐后“补救”很重要
大餐后第二天,即使食物已消化完毕,但各大器官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亢奋和混乱,也要给予恰当的安抚。
少量多次饮水
高脂、高糖食物中,钠含量通常也不少,充足的饮水能加快机体代谢,建议适当多喝些白开水、绿茶或柠檬水,以少量多次为宜,达到2000—2500毫升,加速钠的排出。
补充膳食纤维
大餐中往往缺乏蔬菜、水果,易引发便秘等问题。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残渣的排出,建议多吃黄瓜以及富含钾离子的食物,比如香蕉、土豆、海带、菠菜等,有助加速钠离子的排出。
让肠道动起来
建议饭后20~30分钟做点轻量运动,比如站立、散步,可减轻饭后不适。
若腹胀持续时间较长,可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帮助消化。第二天可适当做些力量训练,消耗体内过剩的糖原和多余的热量。
为减轻身体负担,有些人在大餐后会限制饮食甚至节食,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胃肠的损害。保证三餐正常饮食即可,但需少吃高热量的加工食品。
如大餐后出现剧烈呕吐、腹痛、发热、腹泻等不适,可能是胃穿孔、急性胰腺炎、肠胃炎的信号,需尽快就医。
关键词: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
- 每一次“吃撑”,多个器官会受到伤害2025-04-29
- 【账管家】一文带您了解个人提供劳务申请代2025-04-29
- 国家药监局:暂停进口印度一原料药2025-04-29
- 国家药监局:暂停进口印度一原料药2025-04-29
- 经常失眠,睡眠质量低?可能是身体缺了这种2025-04-29
- 哪些人不适合长跑?能长跑就能跑马拉松吗?2025-04-29
- 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分别应该接种哪些疫苗2025-04-29
- 5月预计将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2025-04-29
- 这种南方人心中的宝藏水果,高甜低糖还护眼2025-04-29
- 5月预计将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2025-04-29
- 国家卫健委:噪声超标问题较突出 小微企业2025-04-29
- 五一假期旅游需要关注哪些天气条件?中国气2025-04-29
- 国家卫健委:噪声超标问题较突出 小微企业2025-04-29
- 避免长时间工作或熬夜 新业态劳动者要注意2025-04-29
- 全国总工会:劳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覆盖超642025-04-29
- 孩子不能又亲又抱 当心“亲吻病”2025-04-29
- 中新健康丨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如何预防?专家2025-04-29
- 猝死只在一瞬间? 医生:部分猝死有前兆 2025-04-29
- 讨论应急医学、数字健康等议题 上合组织成2025-04-29
- 猝死只在一瞬间? 医生:部分猝死有前兆 2025-04-29
- 别把噪音当小事 对听力损害不可逆2025-04-29
- 鸡蛋滚一滚 竟能帮你缓解疼痛、抗炎、辅助2025-04-29
- 外国传统医学专家:“我们也想在实践中体会2025-04-29
- “五一”期间南航将加密郑州至杭州、桂林、2025-04-29
- 中疾控发布2025年“五一”假期健康防护提示2025-04-29
- 中疾控发布2025年“五一”假期健康防护提示2025-04-29
- 中疾控发布2025年“五一”假期健康防护提示2025-04-29
- 人大发布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 探索预印本2025-04-29
- 教育部新增29个本科专业,透露这些新趋势2025-04-29
- 银行卡挂失止付什么意思?银行卡异常一般多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