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点河南桐柏: 农民种上了“智慧田”
2025-10-30 16:26:34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编辑:

深秋时节,河南省桐柏县程湾镇姚河村的猕猴桃园里仍是一派忙碌景象。“80后”新农人朱敦学穿梭在藤蔓间,指尖拂过毛茸茸的果实,另一只手不时举起手机拍摄——镜头里,他正讲解如何通过果形和绒毛判断猕猴桃的成熟度,身后的土鸡在藤蔓下踱步啄虫。

这个扎根山野数十载的种果人,用“鸡护果、粪肥田”的生态智慧,借富硒种植技术优势,更凭一部手机打破山海阻隔,让10多万斤甘甜的猕猴桃走出深山。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连天下”,朱敦学的奋斗故事,正是程湾镇许多新农人探索乡村振兴道路的生动实践。

程湾镇坐拥86%的森林覆盖率和独特的山地小气候,更因土壤富含硒元素成为天然的“富硒宝地”,这份生态禀赋早已被该镇纳入发展蓝图。早在2018年,镇里就编制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稳茶、扩菌、兴药、育果”的产业路径,不仅依托现有资源做强5万余亩茶园,更针对猕猴桃、中药材等潜力品类,推出扶持政策——免费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免费检测土壤肥力,同时给予每亩地500元的种植补贴和3年免息创业贷款。正是这样的政策红利,让2010年返乡的朱敦学吃下了“定心丸”——从最初的10亩试验田,逐步扩展到如今的80亩规模化基地。

“以前村里种地全凭老经验,收成好坏全看天。”朱敦学的父亲曾是村里的“老把式”,那些扛着锄头早出晚归的身影,是他童年最深刻的农耕记忆。而如今,朱敦学的园子里早已不见这样的景象: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的驻点指导下,他放弃传统土壤施肥方式,采用经科学测算的富硒液叶面喷施技术。数据显示,这种方式硒元素吸收率比土壤施肥高出3倍,每公顷还能降低农药、化肥等农业成本1200元,最终结出的猕猴桃硒含量却提升了65%,兼具生态品质与健康价值。他在2023年开通了抖音账号“程湾源香谷猕猴桃采摘园”,把田间地头变成了“直播间”,从“富硒液喷施的最佳时间”到“如何挑出糖心猕猴桃”,30多条短视频把种植门道讲得明明白白,在网上收获不少粉丝和关注。

“你看这个‘肚脐眼’凹陷的,绒毛均匀的,就是成熟度刚好的徐香品种。”在最近的一场直播里,朱敦学拿起两个猕猴桃对比展示,屏幕上“学到了”“想买”的评论不断滚动。不同于父辈“种出来再愁卖”的被动,他的抖音账号早已成为“种植科普+产品预售”双平台:春天分享猕猴桃疏花疏果知识,夏天直播林下养鸡的生态场景,秋天刚挂果就接到了预售订单。这种“透明化种植”不仅赢得了信任,更让他的富硒猕猴桃拓宽了销路。

“以前最愁的就是丰收后卖不动。”朱敦学坦言,曾经优质的富硒猕猴桃因地处深山、渠道闭塞,常常面临滞销困境。而这样的难题,早已被程湾镇列入“民生实事清单”。近年来,程湾镇主动对接邮储银行桐柏支行、桐柏今达物流等企业,一方面借助邮储银行消费帮扶网络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依托“今达真选”新媒体矩阵,培养了12名本土主播,在直播中重点推介猕猴桃的富硒特性与检测数据,打造“镇长带货”“新农人直播”等特色栏目。在多方联动下,朱敦学的富硒猕猴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10万斤的销量突破,周边3个村的20余户农户也跟着加入富硒种植队伍,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成基地”的发展格局。

如今走进程湾镇,产业振兴的图景处处可见:黑明寺生态茶园里,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茶旅融合项目带动年增收300余万元;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茯苓、天麻等富硒药材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产业链不断延伸;而朱敦学的猕猴桃园,不仅成为镇里的生态富硒种植示范基地,更是生态农业与科技结合的缩影。

“父辈种的是‘汗水田’,我们种的是‘智慧田’。”朱敦学感慨。在程湾镇,像他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带着技术回乡,握着手机创业,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科技与网络的滋养下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