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焦点:电灼仪变“黄金微针”, 医美话术不能信
2025-10-11 13:21:17 来源:东南网 编辑:


(相关资料图)

近日,据大象新闻报道,疾控卫监部门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发现,某美容院将普通的高频电灼仪包装为“黄金微针”项目进行推广。这类看似创新的营销话术,实则是偷换概念的行业乱象之一。当基础器械被冠以高科技美名,消费者在词汇的迷雾中一步步走向未知的风险,而监管的防线也在这种“语言通胀”中面临严峻挑战。

这种语言游戏绝非简单的营销技巧。从“电灼仪”到“黄金微针”,不仅是名称的更替,更是对消费者认知的蓄意操纵。前者让人联想到医疗操作的严肃性与风险,后者则通过“黄金”“微针”等词汇营造出高端、舒适、精准的体验感。这种刻意制造的认知偏差,成为部分医美机构规避监管、误导消费者的工具。

医美行业的“语言通胀”现象已蔓延至各个角落。普通按摩被冠以“筋膜重塑”,简单清洁升级为“毛孔逆龄”,基础护理包装成“细胞再生”……这些看似高大上的术语,往往既无标准定义,又缺乏科学依据。在华丽辞藻的掩盖下,操作的规范性、设备的安全性、人员的专业性这些核心要素反而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语言异化背后是利益的驱动。通过制造信息不对称,商家得以将普通服务卖出高价,将基础设备包装成尖端科技。

当执法部门检查时,他们辩称这只是营销创意;当消费者质疑时,他们又以专业术语混淆视听。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做法,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行业信誉。监管的难点在于,法律难以对不断翻新的“语言包装”作出即时反应。正如某些医美机构将“超声刀”偷换为“黄金射频”,直至消费者投诉后,法院才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定其欺诈行为,判决“退一赔三”。这种事后追责虽能惩处个别商家,却难以遏制整个行业的模仿效应。

消费者的认知防线正在这种语言攻势下节节败退。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概念、眼花缭乱的新名词,普通人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浸泡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部分消费者甚至开始接受并相信这种包装,将风险视为创新的代价,把过度营销当作专业推荐。这种认知的腐蚀性,远比单次消费欺诈更为深远。

破除这种语言迷局,需要监管、行业与消费者的三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清晰的标准体系,对美容仪器的命名、宣传用语进行动态规范,杜绝概念炒作的空间。行业组织需加强自律,建立诚信机制,让专业回归专业,让营销回归真实。消费者则需提高警惕,认清美丽背后的科学本质。毕竟,真正值得信赖的,从来不是炫目的名词,而是专业的技术、规范的操守和诚信的经营。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追求美丽的道路上,任何脱离实际的语言包装都是空中楼阁。语言的净化,或许是医美行业走向规范的第一步。唯有戳破词汇的泡沫,才能让美丽的真相水落石出。(绵一评)

关键词: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